燃烧生命与鹤共舞的传奇——湿地守望者李文发
苍茫天地之间,自有赤子之心。老人坐在树上四个小时,只为追寻丹顶鹤归巢的踪迹。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沼泽,将濒危的东方白鹳幼雏护在怀中;他在荒凉的边境线上,用红背心指挥同伴寻找鸟巢……他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授李文发,一位用半生丈量兴凯湖湿地的鸟类学者,一位将科研论文写在沼泽深处的“湿地守者”。
三尺讲台桃李满,白山黑水铸深情
李文发与妻子大学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学校任教,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夫妇二人多地辗转,既当教师又任知青连长。北大荒的寒风吹透了他们的身体,但是吹不灭他们如火般跳动的心。八年坚守,桃李成溪。 终于迎来转机,李文发被抽调参与农垦师专的建校,之后又被调往水泥厂担任车间主任。一带就是六年。蹉跎岁月,玉汝于成。不惑之年的他终于重返学术之路,来到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自己编讲义,做标本。在白山黑水之间穿梭着,福尔马林刺鼻的气味没有让他退缩,繁重的处理工作没有让他放弃。价值二三十万元、六百余种的上千件标本是他的心血,也是八一农大的一张名片。
湿地深处遇仙鹤,半生守护成信仰。
在1984年的春天,李文发第一次踏入兴凯湖湿地,数九的寒风在他们简陋的住处之中呼啸着,他和同伴只能化冰取水,在泥炉上煮饭。在红日初升的黎明,随着希望一起到来的,还有嘹亮的鹤鸣。他循声望去,只见枯黄的芦苇荡上空,丹顶鹤成群盘旋。“这里竟有如此规模的繁殖群!”他心头一震。
为摸清种群数量,李文发和团队成员租车沿边防公路逐点巡查。积雪深达一米,踩着齐腰的雪层,爬树架用望远镜观测计数。最终统计出55只丹顶鹤,足以申请栖息地自然保护区。这一发现,让兴凯湖首次进入鸟类保护视野。然而,找到鹤巢才是真正的挑战。丹顶鹤机警,巢穴深藏芦苇荡中。李文发想出“笨办法”:蹲守。一次,他爬上树杈,望远镜锁定一只觅食的丹顶鹤。四小时里,他不敢挪动,双腿麻木便左右换坐,直到归巢替换孵卵的另一只鹤。夕阳下,雌雄鹤交颈长鸣,他屏息记录方位,终于标记出第一个巢位。到1990年,李文发和团队一共发现记录了23处丹顶鹤繁殖家族的巢。这几年中,他遇到过无数次危险,被冰水浸没的瞬间,他更加坚定了对科研的决心。
1987年5月,李文发发现了四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的幼雏!他如获至宝,为了取走两只带回研究,他拄木棍蹒跚至夜间,险些命丧沼泽。他每天下网捕鱼,记录幼鸟食量。对这两只珍贵的雏鸟精心照料。终于,高洁的白
鹳在天际飞翔。他的苦心终于赢得了收获。
1990年春,松阿察河口的废弃烟囱上,一只展翅两米的白尾海雕(俗称“海东青”)闯入李文发的镜头。他追踪至房子旁边的大杨树,发现一个大巢,巢中两只毛茸茸的幼雏。此后,他又在保护区找到三对繁殖的白尾海雕。通过对白尾海雕生活习性的观测和考察,李文发揭开了这一濒危猛禽的繁殖之谜。
艰难困苦续新篇,白头依旧望鹤群。
白尾海雕的发现让李文发教授更加有了信心和热情,他发表了大量关于兴凯湖湿地和鸟类研究的学术论文,李文发的论文被收入美国东方白鹳论文集,与同事编著《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与研究》成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指南。国际鹤类基金会专家慕名来访,兴凯湖终成东北亚候鸟“黄金驿站”。
科研步履不停,保护呼声渐起。1984年发现丹顶鹤群后,他连夜起草保护区申请报告;1986年,兴凯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1994年凭借丹顶鹤、东方白鹳、白尾海雕三大发现,这里跃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中俄政府首脑签署联合保护协议,建立中俄跨界保护区;2002年跻身国际重要湿地;2007年,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1993年课题完成后,李教授依然每年定期去兴凯湖考察,对李文发教授而言,兴凯湖已经成了他的第二故乡。
1998年,李文发退休,但却从未离开湿地。他开始指导年轻科研人员,将当年手写的笔记还有期刊专著都赠予了保护区。从这里获得的,终将回到这里。他说,“他们属于这片沼泽。”
如今的兴凯湖,青草依依,鱼鸟成群。八十多岁的李文发仍然关注着湿地动态。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水鸟没有国界,是维护生态平衡的独特生命。保护湿地的精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这位守望候鸟的老人,用数十年光阴印证:最动人的科研传奇,从来不是实验室里的数据,而是生命与生命在荒野中的相互照亮。
夕阳映照在湿地上,鹤群在空中飞舞。白色的翅膀染上了金黄的光,是希望,也是燃烧着的老人的半生。他用岁月为白鹤添彩,白鹤也为他的余生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