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人物事迹——黄涌同志

作者:点击数:10更新时间:2025-11-17

黄涌:革命信仰与治学追求的双重践行者

黄涌爱人张仲雅老人口述,王瑞、苗舒媛撰写


黄涌 中共党员  19328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璜山镇上市村。19497月参加革命工作19584月年响应中央军委号专业北大建设19647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简称:北农大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简称“八一农大”工作,先担任专职教师等后任《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简称“学报” 主编和校办主任,1993年离休。

年少穷困苦求学(19469-19496月)

19469月,14岁的黄涌以优异成绩从农村小学毕业来到杭州,获得了三所中学的入学资格。因为经济原因,选择了免费公立学校——杭州省立建国中学学习。初中阶段,保持着谦逊求学的态度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对知识的探索欲也越来越强烈。此间,他食宿在表家。表舅蒋鼎文是国民党军队二级上将因为这个社会关系,对他加入党组织等受到很大影响。1948年底蒋鼎文全家逃往台湾再无联系。黄涌他大哥是浙江大学农学院的一名地下党员。当时已在省政府工作。他只好到大哥那里寻求帮助。时间虽短却令黄涌终生难忘。初中求学路的坎坷练就了他坚韧的性格,为他今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参军入伍干革命(19497月~19584月)

19497月黄涌考入浙江省委和三野七兵团政治部联合举办的杭州新闻学校,学习新闻专业九个月毕业。并于194911月加入了共青团。他在自传中曾写到:“在这所学校,我开始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初步树立了革命人生观走上了革命道路。”

19505月,黄涌被分配到三野七兵团22军“丽水报社”工作。由于表现突出,报社又将他下放到197团报社锻炼,任团报通联兼《丽水报》见习记者。他积极申请去前线战地报道。在舟山前线和奉化剿匪战斗中经受了实际的考验。他利用所学专心办报,编辑出版了约200期。还向“丽水报”投稿。

担任编辑和记者的黄涌对革命和工作充满了热情。19509月他曾给毛主席写信并寄去办的报纸。请毛主席给报纸提写“报名”。由于毛主席太忙,中共中央书记处政治秘书室回了信并寄给他毛主席照片一张留作纪念,后来他将回信与照片装裱起来一直珍藏在家几十年,时刻激励着自己!

1951年初,黄涌所在部队整编,集体改编为空军。组织将他分配到华东空军上海大场航空站,跟着当时援华的苏联技术人员学习探照灯技术。虽然想念着自己熟悉热爱的通讯报道编辑工作,但没有表现在工作上,依旧认真学习技术。经过努力能在夜间独立完成任务。还在闲余时间给丽水报社投稿。随后又去南京华东空军军政干部学校学习了两个月。

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国家号召捐钱捐物。他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捐出,他大哥说“你比我还积极”。

1952年毛主席发出部队工农干部学文化号召。他

从分配先后在上海华东空军速成小学和徐州空军第三速成中学当了一名文化教员。

19584月转业前共6年相继教授约300名学员。大都是解放战争时期营以上的工农干部。他边学边教,对语文、数学两门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同时也向他们学习坚强的斗志及优秀的品质。这种双向学习使黄涌受益匪浅。在部队工作9年,1956年授予他少尉军衔。时年24岁。


千里转战北大荒(19584月~19937月)

19584月转业北大荒。当时家母病危,他强忍悲痛也没告诉组织,就和战友们戴上大红花坐上汽车、火车来到密山县铁道兵农垦局。被分配到8511农场四分场第六生产。每天从事开荒劳动,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午饭吃在地里,晚上睡在朝鲜族人家的茅草房。后来提起母亲去世此事时,他的爱人张仲雅问他‘你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克服心中的悲痛呀’!他回答道,“没什么”。这就是老一辈革命者的革命信仰和家国情怀。经过4个月的劳动锻炼,经生产队推荐顺利考入“八一农大”农管系学习。



19599月,为了培养教师,学校选拔一批青年学员经“北农大”考试,黄涌成功录取到畜牧系。此时和张仲雅老人成为同班同学。听老人说:“大一时到学校实验牧场参加专业劳动。他在猪场打扫卫生时发现粪沟里还有残渣就用手抠出来。觉得不可思议,心想解放军就是非同一般,敬佩之心埋在心里”。

在“北农大”期间,黄涌学习非常刻苦。有时当天功课沒有完成宿舍熄灯后,就到走廊和厕所借光继续学。有段时间班里“拔白旗”,批评他”只专不红”。他却慎重地说:“我学完是要回学校当老师的,”经过不懈的努力,如俄语从慢班转到了快班,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又学习了一些苏联文学作品。五年下来,二十多门课几乎全部5分(五分制)。临近毕业,教动物遗传学的吳教授问他为什么不报他的研究生。他却回答:先生,我是‘八一农大’送来培养当老师的”。当时“八一农大”派10名学员至“北农大”学习,毕业回校仅4人,他是其中之一。

黄涌在自传中是这样总结这段经历的:“在‘北农大’经过5年的系统学习,使我在生物科学和外语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彻底改变了我从事新闻工作的初衷。”

同年8月,黄涌与张仲雅在北京登记结婚,那年黄涌32岁。

19649月回校后。先在学校畜牧队劳动实习,后到畜牧系教研室带学生实习任教。还参加了一期“四清社教运动”

到鸡东县农村工作。他与村民同吃同劳动工作积极,为人热情关心群众,特别是及时送一名宫外孕妇女去鸡东县城就医,挽救了她的生命。还因在工作队各方面成绩突出被评为‘五好队员’。

1966年全国上下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闹革命,产生了派性,对立派(大多是学生)把他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狗头军师”抓起来同‘走资派’一起游街批斗。经常被欧打并对他妻儿施压。每次他都背诵毛主席

示“要文斗,不要武斗”。用毛主席语录和他们讲道理,用毛主席教导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决定分散办学。19713月被分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五师五十六团(甘南县境内)。他和妻儿结束了六年半的分居生活。他先后在团部、营部任畜牧参谋,管理正常的的畜牧生产。还承担了东北细毛羊,黑龙江花猪育种点的育种组织和技术工作。并代表五十六团参加东北细毛羊育种委员会的品种审定。

由于黄涌严格要求自己,政治思想过硬,畜牧生产管理取得显著成绩,受到团部嘉奖。作为先进工作者,代表五十团出席师部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

1973年学校恢复正常办学。黄涌被分配到教务处教务科工作。他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参加了多次“开门办学”,并及時总结经验,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并对认识不足的同志进行说服,维护新生事物健康发展。1976年打倒四人帮,在校党委领导下,为学校制定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帮助青年同志。始终保持饱满的革命热情,出色完成了本质工作。分别于197419751978年,受到学校的各种嘉奖。在教务科至1980年工作了7年。19758月如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梦想追求。19794月任命教务科科长。

严谨高效办《学报》(19807月~19937月)

1980年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同意我校创办《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学校又一次分配他负责《学报》筹建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学习钻研,和另外章士奎老师去兄弟院校取经,边学边干,于19813月第一期学报《学报》正式出版。一期刑物十多篇文章100页左右,从作者来稿、审稿、专家审定、定稿、出版和发行要学经过约十五六道程序还要发送各有关单位。特別是有时常为等待请示上级有关部门的回复(当时学校地处边疆)而着急!

黄涌还担任学校另一种刑物《农业科技译丛》的主编。并且自己还翻译俄文,英文专业文章。再加上研究生管理工作,有时分外的工作找到他也从来不推卸。工作量大,人手又少,加班加点便成了常态。甚至寒暑假也正常上班,即便如此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19833月,科技处在给黄涌申报记二等功的评语中这样写道:“对于这种积极工作的精神以及他的高效率工作,同志们都给予高度评价,在工作中他原则性强拒绝一切不正之风。”19837月被学校任命为科技处副处长。19857月被黑龙江省出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为副编审职称。19861月黄涌又一次服从分配担任校长办公室主任,主动保留《学报》主编一职,还担任机关支部书记一职。1988年学校考虑黄涌老师年纪,让他专职作《学报》编辑工作。19921月《八一农大》任命为《学报》主编正处级。1992年他到了离休年龄,由于暂时无人接任,又继续工作了一年,直到1993年正式离休,时年61岁。

1991年黄涌作《八一农大学报简史》,文中突出总结了1981-199110余年间我校《学报》从无到有从内部不定期发行到发展成为国家认可知名度高、学术贡献颇丰的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黄涌老师也功成身退,由于年轻时期工作压力过大。20104月黄涌老人在大庆家中病逝,时年78岁。



主要荣誉:

19833月和19853月《八一农大》给他记二等功各一次

19869月《八一农大》授予先进工作者

198610月《学报》为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英文磁带版)—CUJI 文献數据庫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荣获清华大学生办的综合数据质量三等奖(我校《学报》是贡献单位)

198612月 《八一农大党委》授于优秀共产党员

机关支部被评为先进支部(他是支部书记 )

19891月《八一农大》授予科技先进工作者

19894月 《学报》荣获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

优秀编辑质量三等奖

198910月被黑龙江省学报研究会评为优秀编辑


张仲雅老人评价他的一生:从参加革命队伍开始树立革命人生观。在革命路上坚定不移的听毛主席的话,跟党走,积极投身北大荒开发建设,对已对人坚持原则,高度服从组织安排。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生。他只是千千万万北大荒开发建设者中的一员,他只是做了他自己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