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中医保健常识

作者:点击数:349更新时间:2019-08-28



  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为“脏腑痿瘁”,脏腑机能减退,如遇饮食不当、起居不适、风寒外感、情绪刺激等因素,均有可能引起脏腑功能的骤然变化,从而各种疾病接踵而至。因此,防患于未然,未病先防,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才是老年人养生长寿的最理想办法。

        适应自然,顺天避邪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运动,影响着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变化,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谓“天人合一”。如果不能适应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就会发生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自然环境与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有着密切联系,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天然之气应当顺应,自然界的不正之气要及时回避,也就是“适寒温,慎起居”。

        清净养神,舒畅情志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净,没有杂念,体内的真气就能和顺,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就不会发生。中医有“七情”之说,即喜怒忧思悲惊恐。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畴,并不能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使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保持乐观的精神,尽量避免过度忧思悲惊恐,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但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过犹不及。 

  不同的体质和性格类型,存在着脏腑气血阴阳活动的个体差异,其情志活动也有不同特点,调情志要根据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老年人脏腑痿瘁,精神耗短,“性气不定,止如小儿”。在家庭关系中,晚辈要做到充分理解他们,尽量投其所好,避其所厌,使之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饮食有节,戒除偏嗜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净,没有杂念,体内的真气就能和顺,精神内守而不耗散,疾病就不会发生。中医有“七情”之说,即喜怒忧思悲惊恐。一般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畴,并不能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才能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使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保持乐观的精神,尽量避免过度忧思悲惊恐,正所谓:“笑一笑,十年少”,但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过犹不及。
不同的体质和性格类型,存在着脏腑气血阴阳活动的个体差异,其情志活动也有不同特点,调情志要根据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措施。老年人脏腑痿瘁,精神耗短,“性气不定,止如小儿”。在家庭关系中,晚辈要做到充分理解他们,尽量投其所好,避其所厌,使之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起居有常,劳逸有度

        老年人的起居作息,必须有规律。“起居无常”往往会“半百而衰”。根据昼夜季节的变化,制定与之相应的作息制定,有益于老年人的健康。适当的劳动和体育锻炼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加体力。范晔《后汉书》载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华佗所创的“五禽戏”,对防病很有益,可见老年人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练习一些适当的功法对身体很有好处。同时,老年人必须劳逸结合,劳逸适度。

        未病先防,药饵抗老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精神,很有现实意义。老年人体质虚弱,脏腑痿瘁,适当地服用一些补益药物,确实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抗老强身的作用。在具体应用时,必须辨清五脏阴阳气血虚损的具体情况而有针对性的进补。辨虚论补,有的放矢,才能补之有效,补而不过,避免出现“虚不受补”、“过补上火”等不利现象。虽然,目前社会中补药、保健品林林总总,不可胜数,而且确有许多老年人同时服用多种补益药物,但我们仍然主张不能过分迷信和依赖药物,能用食补的尽量不用药补。同时,修身养性也是非常重要的,孙思邈指出:“虽常服药饵,而不知养性之术,亦难长生也”。所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老”,才能“度百岁乃去”。